李鸿章为何不愿意***购马克沁机枪?
李鸿章确实说过,马克沁重机枪射速太快,太快了,价格太贵太贵了。但是并不代表李鸿章瞧不上马克沁重机枪,难道还不准李中堂找个理由砍砍价吗?
李中堂去了直接说这个东西太好了,我们必须买,30磅太便宜了。这样就是代表李鸿章有眼光?李鸿章那种老狐狸一定要找一些缺点才能砍价,获得更多的好处,毕竟购买***不是买一件衣服那么简单。
马克沁重机枪从1893年开始进入英军,在1899年开始装备德军。但是在1892年,清朝的金陵制造局就已经仿制成功了马克沁重机枪,至少在1895年,清军就装备了马克沁重机枪,时间比德军还要早。我国是仅次于英军,世界上第2个装备马克沁重机枪的国家。
1905年,清廷大员长庚检阅北洋军,在日记记载:“三月十三日,马克沁机器炮打靶。马克沁机器炮每分钟能发六百出……此炮已购十年。”可见最起码从1895年开始,马克沁机枪已经装备到清军。
无论在八国联军战争,还是辛亥革命战争,清军都大量使用了马克沁重机枪。这在外国军官回忆录和当时参战人员回忆录上都有记载。清军最大一笔一次就进口144挺马克沁重机枪。
李中堂也是够倒霉的,都沦落到被全盘否定了。
没买马克沁机枪,既不是因为瞧不上,也不是因为穷,换位思考一下,其实李中堂当时的决策才正是一个负责的大臣所应该做出的决策。
做这个决策主要考虑几个点:这玩意牛不牛逼,实际打仗用下来情况怎么样,性价比怎么样。
马克沁机枪是1884年,英国爵士马克沁发明的,1885年开始销售。
李鸿章是在1896年去英国伦敦访问的时候才看到马克沁机枪的。
当时演示的时候牛的不行,1分钟600发***,就听到叮叮叮***往外冒,一会功夫把一课大树拦腰打断,李鸿章当时就评价说:“快,太快了。”
而此时马克沁机枪开始销售已经有11年了,这11年,它有什么战绩呢?
1893年–1894年,马克沁机枪在罗得西亚的第一次马塔贝勒战争中英军以50人的军队操作四挺马克沁机枪击退了5000祖鲁人的进攻。
英国诗人海莱尔·贝洛克曾说:“不管发生了什么, 我们已经有了马克沁机枪, 而他们没有。”
咱们现将历史的时间调到1884年,这一年一个叫做马克沁的人,在英国举行一次新枪发布会,这个枪是他1883年发明成功,并且在84年获得了专利成为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马克沁信心满满的给各国来的大咖们演示,在现场这个机枪很容易的将照片上一人粗的大树拦腰打断。在场的嘉宾有一位来自于大清朝的官员看后也赞叹不已。边看边赞叹:“太快了、太快了”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等大家都看完展示后,世界各国的大咖都不约而同的做了一个决定,不买。因为大家的理由基本雷同,觉得此物如同鸡肋,射速固然快,但是太太浪费***了,是一个烧钱的家伙,正如当时一个俄国知名的******说:说打死一个人一颗***就够了,你打那么多有什么用。
而且李鸿章认为,花钱在此物之上大为不妥,因为此物并不便宜,论杀伤力,不如克虏伯大炮来的爽利,论精准,不如新式***,而且购置后巨大的***黑洞也是缺钱的清国承担不了的,倒不如把银子都用到刀刃之上,去购买北洋海军急需的装甲舰来的实在。所以李鸿章并没有大批***购,但聪明的他声称需要样品让领导过目才能定夺,故而买了三件运回了国。于是,4年后,在大清国的金陵机器制造局的生产线上仿制成功的第一挺马克沁机关枪新鲜出炉了。
李鸿章为什么不愿意***购马克沁重机枪?这个问题并不是李鸿章一个人的错误,而是当时整个世界都误会了,马克沁重机枪能给战争带来多大的改变。
当时那个时代处于热兵器和冷兵器相互交接权利的时代,这个时候人能够依靠的机动力,除了自己的两条腿以外,就只有那些四条腿的马匹,因为这个时候四个轱辘的东西还没有完全的应用于战争,而马克沁重机枪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奇重无比的枪架子,大家想象一下,扛着枪架子走的那四个士兵,这是一种要吐血的节奏。
因此,那个时候扛着***的士兵只是负责把敌人打散,而真正来追杀抢人头的是骑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马克沁重机枪,能够承担的战争任务产生了质疑,人会傻傻的等着,你这挺重机枪,不收以后,然后再过来冲上来撞吗?你以为所有的人都是铁头娃!
而且那个时候整个人类工业的生产能力还没有完全提高,此时此刻,不用说当时中国了,就是当时的欧洲也很能承受马克沁重机枪这样的***消耗,并且马克沁重机枪,他制造起来所需要的工艺是极高的,造成了当时欧洲需要大批换装部队装备的欧洲列强们,是不可能花费太多的***去购买马克沁重机枪的,而马克芯重机枪,如果不能大规模的装备部队,那么这种重机枪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当时的欧洲处于无烟火药的换装时代,比较著名的就是法国士兵叛逃至德国,给德国人带来了无烟火药,***协会发明了自己的***以后,由于德国人不要,因此这款***的所有生产设备全部被武汉兵工厂所购买,制造出来的武器就是大名鼎鼎的汉阳造。
欧洲列强确实手里有钱,但是也不可能乱花,因此,大家对于马克沁重机枪基本保持就说我买一些作为样品,我自己研究,但我绝对不会大量装备。
李鸿章这个时候也知道中国底子太薄,如果贸然的买这种重机枪的话,那么接下来这款重机枪,如果不能用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中国已经折腾不起了。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证明了马克沁重机枪在静态战争之中拥有着无可匹敌的绝对威力,但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机动站的兴起,笨重无比的马克沁重机枪,反倒失去了它自己生存的能力,面对这样一个硬骨头,通常选择就是战略包抄,我不是铁头娃!
马克沁机枪面世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1884年李鸿章受邀参加欧洲举办的武器博览会,会上有款武器引起了买家们的注意,就是马克沁机枪。
后面这款武器的威名世人皆知,那李鸿章当时为什么没有买回来呢?买回来之后会不会对大清的军力有很大的提升呢?
马克沁机枪是由英籍美国人海姆勒.马克沁于1883年研发出来的,1884年申请了专利后参加了欧洲武器博览会。它是以火药燃气为能源,能连续射击可调速的自动武器,每分钟射速600发***。
博览会上马克沁亲自操作试射,并用机枪射断一颗大树。李鸿展看完直呼:“太快了,太快了”。并在现场跟马克沁合影留念。
其实李鸿章并非没有***购马克沁机枪,做为先进武器的爱好者,李鸿章没有放过机会,不过只是购买了3挺。没有批量***购有三大原因。
1、马克沁机枪造价昂贵,而且***消耗太大,大清朝国库空虚,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没有财力批量***购。
2、马克沁机枪由于射速太快枪管易发热,靠枪管上注水的冷却管降温,如果战场上少水或没有水,那基本就成了一个摆设。
你常买书吗,有什么心得?
我十分喜欢买书,年轻时,只要有钱就用来买书了,连包子都舍不得买一个吃。各种书都买过,买回来也都阅读过,有的还有批注。只是记心不怎么好,没记住多少。读书对于一个人修心养性还是有益处的,看问题也能全面些,少犯低级错误。但大多读书人比较呆板,我也一样,认死理,不知变通,也不喜欢阿谀奉成,终生也无所事事,勉强糊口。
我买书的五点经验心得
买书是一个技术活,更是一个考验判断力、自律能力的活动,不在买书上花点心思,损失的可不是那几十元钱,而是我们的大脑,就像肠胃不能受毒害一样,大脑更加不能什么都往里面塞。结合我多年来的经验,分享几点买书的心得如下。
一、什么样的书需要买纸质的?
具有反复阅读价值的书籍,比如工具书,专业书,效能书,认知书,凡事不是看一遍就能理解的就需要买纸质的,除非看不看得懂你都无所谓。有特殊情感价值收藏价值的纸质书不在讨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