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鸿雁星座”正式启动,与美国马斯克卫星联网,哪个对世界的影响更大?
这个问题,其实说句中肯的话,两者影响力都比较大。先来看看马斯克的卫星联网***,此前刚刚不久,马斯克发射了“猎鹰9号”可回收火箭,将Dragon龙号飞船成功送上国际空间站。随后马斯克又开始了“星链”***,批两颗卫星顺利升空,未来5年***发射多达4425颗,覆盖全世界每个角落,这样看来其主要目的是让全球联网。
而近日中国再继北斗导航后,又推出了新的卫星***。那就是“鸿雁星座”,它有300多颗卫星和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目的是为用户提供全球无缝覆盖的数据通信和综合信息服务。尤其是可以在偏远山林、荒漠还是海上,让我们的手机都会有信号。可实现全天候、全时段以及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实时双向通信能力。
说起影响力,两者对于世界来说,不分上下。马斯克的“星链”***旨在为全球提供上网功能,而中国的“鸿雁星座”旨在提供无缝信号连接与通信。比如“鸿雁星座”可以大规模应用在航海、海空、导航、全球通信等方面,实现“用沟通连接万物、让全球永不失联”。
从技术层面来说,“鸿雁星座”更加复杂。而对于马斯克的“星链”***有点像此前摩托罗拉铱星星座,耗费大量资金来建设,最后几乎没人需要摩托罗拉昂贵的卫星通讯服务,最后不得不出售给美国军方。马斯克的“星链”***可以理解为在近地轨道放置小型卫星,用大量小型卫星实现信号的强度和覆盖面。有点像路由器信号放大一样。
而SpaceX建立卫星互联网的目的一定是商业化的、利益相关的,绝非是做公益,让山里的孩子也能上网。所以小编觉得要是在两者选择一个影响力最大的一个,中国的“鸿雁星座”可能更具世界影响力。
一个是提供WiFi信号,一个只提供手机信号,但是,有手机信号也是可以上网的,单就这一点来说,“鸿雁***”技高一筹。当然,这个还要看双方具体***用的是何种技术。而且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设计寿命的问题,如果单个星的设计寿命较短,那么功能拓展设计上的冗余度可以低一些,如果设计寿命较长,那还得硬件上还得预留支持将来技术的接口,这个难度就比较大,需要很高的全局管和前瞻性,技术路线要非常明确。而且那么多的星,报废的星如何处理也是个需要事先考虑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坠入大气层烧掉,太浪费了,尽可能回收为主。
就在刚刚,继中国虹云工程开启首星发射入轨后,中国又一卫星突然升空。这一个全球级航天工程正式启动,300颗低轨卫星环绕地球360度覆盖无死角。而且这次的卫星工程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鸿雁星座,鸿雁星座既有字面意义鸿雁传书的移动通信功能。深层次上,还是一个集结多种沟通功能于一体的工程。有了它全球范围内播放广播,任意地点、时间都能两方进行及时通信。就是传输个图片、音频、视频也不是问题。除了这些还能应用与军事,并且范围十分广阔。卫星上配置的有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能在全球范围里对舰船进行及时、动态监察。而且别忘了我们还有海洋监视卫星,两相互补互助。想想到时候,任何一个不明不友好的舰船,出现在我国海域附件,它的行动就能第一时间被我们获知。到时候,无论是驱赶还是攻击,还不是我们说了算。这是海洋方面的,同理鸿雁卫星联合太空空间广播式自动监视载荷,对航空装备是一样的作用。
而且别忘了,鸿雁卫星既然能搭载各种系统,那搭载起卫星也是可以的。恰巧我国拥有实力不俗的北斗卫星,有第三代北斗的分米级精确定位服务在。用上增强系统后,两大卫星强强联合。厘米级定位不在话下,即便是遇上巡航导弹、弹道导弹来袭,那么有精确定位在我国的打击精度必定不凡。说起我国的卫星,这次升空的鸿雁星座规模是有史以来之最,300颗地轨卫星是北斗的8.5倍,GPS星座的12.5倍。这么大的规模,以及今年以来中国航天卫星的屡屡升空。只12月份来讲,月初有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前往太空探测月球背面,那一次我国的航天发射次数就已经位居全球发射榜首位。
之后我国的虹云工程首颗星,也在一声轰鸣中被长征11号送入太空。没过几天,一颗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一飞冲天,来到距地球3.6万里的同步轨道上。到了月底又有鸿雁星座正式启动,可以说今年是中国航天卫星辉煌的一年。目的就是考虑到随着中国军事的日益增强,海军不断推进,055大驱服役,国产航母下水,空军上远航活动也日加频繁。海陆空三军的信息传输定位需求不断增大,中国的发展势必需要掌控更多探测外太空掌控全球动向的能力,这些卫星也就随之应运而生,2018一年38次航天发射圆满收官就是最好证明。而最新发射的鸿雁星座,预计将在2022年完成一期60颗卫星建设布轨,这60颗卫星会直接服务一带一路区域,2030年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