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没有重建西域都护府?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从唐朝失去西域但大明的建立,时间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五百年沧海桑田,许多都已经改变了。
1,朱元璋的态度
朱元璋称帝后曾以祖训的形式告诫其子孙:
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眼里,四夷之地是穷乡僻壤,得之无益,若来犯击退即可,不必无故兴兵。
随后,朱元璋又他颁布了15个不征之国中。
所以,从大明建国开始,朱元璋对于对外开拓的态度就跟赵匡胤差不多,赵匡胤玉斧一挥――大渡河外非我有,朱元璋则颁布不征之国,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便与汉唐不断对外用兵完全不同。
我国从宋朝开始,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政治中心则经开封最终北移到了北京。
开拓西域很大一个原因是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贸易,而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是明朝更愿意开拓海外的朝贡体系,打通海上丝绸之路,与之相比,攻占西域便没有了动力。
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起源于汉朝,张骞通西域以后,打通了与西方的贸易的道路,当时的西域小国家特别多,很多都臣服于大汉,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第一任都护就是郑吉。
西域都护府的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三十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也就是说名义上是汉朝的官员,但各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管理国家,从法理上,只有拥有了汉朝的印绶才是合法的。
这也是当时的现状造成的,当时的西域有三十多个国家,而且原来中原,在交通不发达的汉朝,很难将其纳入直接统治,所以设置西域都护府来管理协调西域各国,是间接统治。
事实也是如此,在汉朝后续的各个王朝,包括东汉,西域各国与中原王朝的的联系时断时续,中原王朝强大时,西域就在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中原王朝如果想对弱小,那么就断绝了联系,自己玩自己的。
中原推翻元朝统治的战争,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大之一。明初主要战略是驱元于塞外,恢复战乱创伤。等永乐即位,丝绸之路经千年演变,不断战争,运输工具落后已不适应当时需求。
至于说明军力,到朱棣时火炮,单兵的狠牙棒装备已很强,把元驱远一点完全可能。但雄才大略的永乐。在明恢复元气后把目光投向了远海,海运比陆运在此后航海大发展时的先进性不用证了吧。如果当时朱棣知道西域有油汽肯定会夺取的。
再就是航海为搜寻建文帝之说,也是诬蔑,试想如果那么害怕还敢发兵夺位吗?
最后就朱棣后的明皇帝都比较奇葩,没有雄心壮志而致。
自汉朝以来,但凡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王朝,都会对掌握西域的控制权。汉朝,曹魏,西晋,隋朝(时间短,但有控制西域的趋势),唐朝,清朝。然而,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明朝,却从来没有控制过西域,不仅如此,反而在明武宗时期丢掉了唯一控制的哈密卫,自此之后,明朝与西域再也无缘。
为什么明朝始终没有能够对西域进行有效控制?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明朝的军事实力不足以支撑明朝占有整个西域。朱元璋在将蒙古的元朝统治者逐出中原后,形势并没有随着蒙古人退出中原而有所好转,朱元璋***面临的边境军事压力还是相当大的。蒙古依旧在西北地区有相当大的实力,且北方的蒙古其他部落实力并未受损,明朝建国之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决西北(甘肃,陕西)的东北地区的问题。
朱元璋为了彻底解决问题,曾经派蓝玉率领军队,北伐蒙古,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与此同时,朱元璋将自己最为信任的几个儿子分封在边境,统领重兵,防备蒙古。但蒙古的问题依旧没有彻底解决,比如蒙古的兀良哈部落,仅仅是暂时臣服于明朝,并没有被彻底消灭,一旦明朝的威望稍有下降,或管控稍有松动,其便开始蠢蠢欲动。
在这种严峻的外部形势下,明朝主要防备的方向是北方。至于西北,实在是难以投入力量去征服。
明朝的军事制度,实行的是卫所制和军户制,这种制度使得明朝的军队战斗力退化极为迅速,朱允炆时期,便出现相当部分的军户不堪控制而逃亡,明军战斗力普遍开始向低走。朱棣取得江山后,五次北征蒙古,总体而言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彻底 消灭蒙古的威胁,同时还让瓦剌做大,并使自己军队疲敝,经济衰退,因此不得不将长城以北的卫所撤掉,依托长城,开始了全盘的守势。
自永乐后期,明朝彻底失去了发动大规模主动性军事行动的能力。此后的二百年中,蒙古一直是明朝的最大威胁,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更是将蒙古作为特级防备对象来对待。如此一来,本身便不充裕的军事***(明朝中期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吃空饷,士兵沦为军事农奴的情况)的前提下,自然难以在西北地区分配军事***——即使是在重点防备的北方,河套地区还是被蒙古侵占,可见明朝的军事实力之低。
明孝宗时期,西域的吐鲁番汗国兴起,开始对明朝在西域唯一的据点哈密卫展开争夺,自此之后,双方围绕哈密卫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哈密卫多次易手,直到正德十年,明朝再也无力展开战斗,于是放弃了哈密卫,退守嘉峪关,从此,明朝失去了西域的唯一据点,终明朝一朝,也没能再次染指西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简单来说,明朝建立了部分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是汉朝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其长官称都护,相当于内地的郡都尉。郡都尉一般是太守的副职,掌管一郡军事,都护就是掌管都护府军事的,至于民生,都护府下面没有多少汉民,都护其实就相当于太守了。
都护府是比较特殊的机构,它既有汉朝驻军,又有流官,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羁縻机构,可另一方面,都护府辖区内的确存在大量半独立的城邦国家,这些国家臣服于汉朝,国王需要汉朝册立、有战事时出兵随从、有难时向汉朝求援、定时朝贡,但这些都建立在汉朝强大之时,一旦汉朝影响力减弱,必定会有城邦不再服从汉朝指令。
从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府,到东汉末年,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一直在起伏变化中,甚至一度消失,比如新莽末年和东汉初年这段时期,汉朝在西域等于零,班超用了三十一年的时间才把西域那些城邦再度纳入汉朝指挥。
总的来说,西域都护府的权威以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说白了就是军事存在)为依托,建立的一种军事行政区,随着汉朝军事存在的消亡,这类行政区也不复存在。
元末明初,元朝虽然被明军赶回老家,但北元仍是一个中央机构基本完整、具备较强势力的***,威胁着明王朝的北境安全,并延伸至西域和辽东。
元朝时期西域大部属于察合台汗国统治,这个蒙古四大汗国之一跟元朝皇室一直不对付,在元末明初分裂为东西两部,继而再度分裂,西域又陷入部落***林立的局面。
明初时,于阗和别失八里的疆域为最大,哈密次之。而哈密处于新疆东部的塔里木盆地,东邻嘉峪关,西接东察合台汗国,北邻蒙古瓦刺部,不论是明军进取西域还是西域诸国使者前往明朝,都要经过哈密。
哈密在元朝属于元朝中央的外镇领地,由威武西宁王等蒙古王公镇守统治,元廷北遁后,明军继续进击,肃清了关陇地区的残元势力,进而夺取河西地区。
但洪武五年(1372年),明军在西北地区与北元作战失利,明太祖决定暂时***取守势,着手巩固新的控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