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材料学,有哪些985和211院校推荐?
材料学不是一级学科,它和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同属与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材料学覆盖了无机非金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后续的热处理、金属塑性加工、铸造等专业,毕业后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军工、机械、化工等行业中都有广泛的前景。因此,材料学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一个专业。
要想找到材料学有哪些985和211大学比较好,我们有两个依据,一个是根据学科评估结果,一个是根据双一流学科结果。因为只有一级学科才能参评,我们就来看一下材料科学与工城的学科评估结果以及有哪些大学的一流学科中有材料科学与工程。
我们先看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本次参评的一共有127所大学,其中985、211大学的结果是这样的(所有985都是211、但并不是所有211都是985)。获评A+的有清华大学98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985、武汉理工大学211;获评A的有北京科技大学211、哈尔滨工业大学985、上海交通大学985、浙江大学985、西北工业大学985;获评A-的有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全为985),北京化工大学211。能评为A类的说明都是该学科位于塔尖的大学,以上所提到的985大学都是非常厉害的,不过这些大学也不是一般人能随便考得上的,性价比比较高的是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作为211,它们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超过或比肩于985大学了。
国内本学科代表高校有: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金属材料学科;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的高分子材料;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材料加工学科等。
再来看看哪些大学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中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我统计了一下,具体如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以上是985),华东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苏州大学、郑州大学(以上是211,其中苏州大学和郑州大学是自定),中国科学院大学(双非)。这些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一方面是实力了得,另一方面学校支持力度要大,都在可选之列。
不过说实话,这些大学可都是要学霸级的学生才能考的上的,如果成绩没有那么好,也想学材料学,可以考虑其他的双非大学,这些大学性价比比较高,比如燕山大学(B+)、中北大学(B-)、陕西科技大学(B-)等。我在这里把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附上,供题主参考。当然,能否上其中的某所大学,不是取决于愿望,而是取决于分数,因此,认真学吧,争取考高分,去最好的大学里就读,学习自己心仪的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时下的热门专业,在一百多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开设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就高达30多个。那么有哪些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比较好呢?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材料学专业最好的大学是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这三所高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并列全国第一。其次是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
清华大学全国顶尖名校,就不用说了。北航是理工类985、211、双一流大学。北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设有一个一级本科专业,六个硕士点,三个博士点和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每年招收硕士生160多名。北航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81年,现设有6个本科专业、八个博士点、八个硕士点、并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除了以上8所985、211院校,材料学专业实力强大的院校还有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等9所院校,在学科评估中,获评A-
另外北京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17所院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也不错。
不知题主对哪所院校有意,欢迎留言,欢迎评论!
材料科学绝对算是当下的工科大热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建筑、医药、机械、航空等领域。
以下是教育部关于“材料学”两轮学科评估的结果,以下高校可以说是我国材料学领域的王牌院校!
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两所材料工程领域的王牌211院校--北京科技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
1、北京科技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北京科技大学的传统优势和品牌学科。拥有固体电解质冶金测试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
2、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被人戏称为“武汉材料大学”,该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可谓是该校的一块金字招牌。
该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于1988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被列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该校拥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哔哩哔哩(bilibili)上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强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哔哩哔哩9.8分,胡歌免费配音,实在很赞!
这部纪录片以书为题材,记录快时代里的爱书之人,捕捉和书有关的精彩故事。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刚开始都是冲着胡歌配音去的,却没想到被这部纪录片彻底圈粉。
整部纪录片不长,一共5集,每集半小时左右,讲述与书相关的故事,无形之中点燃更多人对于书的兴趣。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而编辑、译者这样的书籍幕后工作者则是为我们建造避难所的工程师。在他们的努力构建下,我们见证了一本本书籍的诞生,并从中汲取营养。
《书海编舟记》讲述了三位书籍幕后工作者的故事,他们分别是豆瓣秃顶会会长、后浪文学主编朱岳老师、中华书局学术著作出版中心主任俞国林老师和北大外国语学院老师、《百年孤独》译者范晔老师。
第一个故事里的朱岳老师,穿着印有“精神恍惚”的黑色T恤,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丧,但内心却始终有一腔热血,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文学理想。
第二个故事的俞国林老师,曾经在2017年获得了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编辑奖,但他坚持将10万元奖金捐给了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
纪录片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板凳一坐一辈子冷。俞老师能编能写,尤其专注于史书材料。在制作一本好书时,他的眼睛里是有光的。
聚焦中国人的那些事!
《中国喜事》,海南卫视出品人物生活影像志。以“良缘、新生、传家、成长、收获、团聚"六大主题作为视角,通过不同视角下的人物故事,彼此独立但又紧密相连的生活日常,展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冷暖与离合悲欢,用纪录片的艺术张力,将不同年龄、不同圈层的观众凝聚在同一个故
事时空下。
《中国宴》“五千年,饮宴文化一览无余;十万里,世故人情尽在其中”,中华宴席文化源远流长,宴席的分类就有千百余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不同的活动仪式和规定日子里举行聚餐,以庆祝自然的更新和人的更新。作为首部以宴席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聚焦全国各色宴席,记录中国人情故事,挖掘宴席背后的礼仪、社交、风俗、情感等多维度的文化传承。一宴一聚,余味一生!
《如果国宝会说话》共100集,分为四季播出,第一季将于2018年1月1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为拍摄该纪录片,摄制组足迹遍布全国,拍摄了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50余处考古遗址。纪录片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学术性叙事。在每集5分钟的时间里,文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
谢邀。我要推一个老牌节目:Discovery频道的《How it's Made》,即《造物小百科》或《制造的原理》。
每一集都会介绍四个物品的制造流程,短小精悍,信息密度超高。望远镜、铅笔、洗衣机、人工草坪、沙丁鱼罐头……只要是现实生活中能见到的现代工业产品,它都拍给你看。
没有花里胡哨的文艺范,只有最直最硬的技术细节,在自然纯熟的镜头技巧下一一展现。作为一个工科生,虎皮看这节目有种特别的亲切感。
不过如果对现代工业流程不太感兴趣,可能就看不下去了。《造物小百科》把产品的人文元素也当成技术特征来观察,和《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这类治愈节目处于天平的两端。
我推荐一个,没有BBC《地球脉动》那样的震撼效果,也没有CCTV《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文化底蕴深厚。甚至在B站的播放量还没有过万,但我可以说这绝对是中国版的《美国工厂》——《流水线上的战争》
内容
记录片以纪实的手法,描述中山市的一个小家电制造老板,为了提高公司产品竞争力,在全公司推行更精细化的“流程卡”[_a***_]制度。这是以整个制造业行业由***粗放型往技术精细化转型的时代背影下的纪实。这里有老板的执行力与情怀,有管理者的努力与无奈,更有底层员工的叛逆与疑惑。各种矛盾冲突交织,但这里没有道德的对错,只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众生相。
全篇看下来,这不只是私营企业转型发展的阵痛写照,也有低层劳动力的彷徨与觉醒。社会总是要发展,企业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本,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改进生产方式,引入新的管理制度。员工也得自愿或者不自愿地适应企业的发展,不管是在公司管理理念,还是技术升级上,都要得努力提升适应。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珠三角,长三角等无数制造业人的努力,第一代下海工人,他们靠着自己的坚韧与努力,一美元一美元的赚外汇,当然也分享整个经济发展的红利。此片同时也肯定了民营经济为我们经济建议的成长与贡献。
自我反思
从另一个角度,其实不止是不是在沿海制造业经济,我们所处的都市经济都一直在经历着快速迭代,不论是技术革新,还是思维升级,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如果你不提高自身能力来适应这种发展,你的被淘汰,与工厂的底层员工被淘汰是一样的。这都是此记录片震撼的地方,看完之后总能让人反思,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