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纺织业发展历史?
青岛纺织业发端于1902年,是青岛市的母亲工业和中国最早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青岛纺织为推动青岛的城市化进程、哺育岛城的工商业以及推动全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青岛市的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形象的培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最早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
十九世纪末,青岛曾有过不成规模的纺织手工作坊和染坊。1902年,德国和我国合资企业“德华缫丝厂”的创立以及1916年至1936年间陆续建立的8个日资纱厂,逐步使青岛的机器动力纺织形成规模,成为我国最早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在武力侵占青岛的同时,加剧了对青岛经济的侵略和掠夺,掠夺手段由商品输出发展为资本输出,投资重点放在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纺织工业上,仅1916年至1926年10年间,就先后在胶济铁路青岛四方站至沧口站沿线建立了内外棉纱厂(国棉二厂前身)、大康纱厂(国棉一厂前身)、宝来纱厂(国棉九厂前身)、富士纱厂(第二毛纺织厂前身)、隆兴纱厂(国棉三厂前身)、钟渊纱厂(国棉六厂前身)等大型纱厂以及铃木丝厂(青岛印染厂前身)。1935至1936年两年间,又在沧口建起“上海纺绩株式会社青岛分工场”(国棉五厂前身)、“丰田纱厂第一厂”(国棉四厂前身)。这么大规模而且速度这么快的资本掠夺在世界纺织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青岛9个纱厂的工人已达33300多人,成为青岛产业工人的核心力量。
青岛纺织工人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榨,最终他们以产业工人的主体身份登上青岛工人运动的舞台。其间,青岛各纱厂工人除以消极怠工、破坏设备等手段进行反抗和斗争外,还多次举行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同盟大***(仅1925年就连续举行过3次反日同盟大***)。支持张学良、杨虎城逼蒋(介石)抗日的爱国行动。声讨***军队勾结帝国主义进攻围剿革命根据地。支持红军和苏维埃***等。青岛纺织工人在斗争中表现出的强烈爱国精神、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带动了青岛产业工人反帝、反封建、反官僚的斗争,成为青岛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1946年1月2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成立。该公司是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背景下,由国民***财政院院长宋子文在茌平路1号(现馆陶路3号)组建中纺公司青岛分公司。
青岛解放,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中纺青岛分公司。此时,青岛纺织业仅国营企业就拥有纱锭389074枚、线锭40216枚、织布机8064台,规模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
1951年,中纺公司青岛分公司更名为华东纺织管理局青岛分局,以“中纺”命名的各棉纺织厂也随之改称国营青岛第一至第八棉纺织厂,印染厂和针织厂亦改称国营青岛印染厂和国营青岛针织厂。
此时,青岛分局所属国营企业19家、私营480家,拥有纱锭41.8万枚、布机13131台。
1953年,青岛纺织管理局成立。
到1957年,辖有棉纺织企业9家、棉织厂32家、印染企业15家、针织***厂9家。
年总产值5.4亿元,年利润6369万元,税金4818万元。
1958年12月,山东省纺织工业厅成立,青岛纺织管理局与青岛市染织局合并为青岛市纺织工业局。
1962年3月,青岛市纺织工业局和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合并成立山东纺织工业管理局,并将山东纺织工业管理局设在青岛。
到1965年底,青岛纺织生产棉纱达到37.99万件,生产棉布2.95亿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