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走进机床自主高精尖的领域还需要多久时间?能赶上日本吗?
短时期肯定赶不上。现在中国工业4.0重点发展3D打印技术,对数控机床依赖正在减少。两种都属于工业制造技术,只不过前者是增材制造,后者是减材制造而已。3D打印技术国内外起跑线相同,有弯道超车的可能,但机床几乎不可能。所以国家投资的重点不在机床上,因此机床技术短期不可能超越日本。
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基础科学不够扎实,没有办法冶炼出来质量好的钢材,这是造成我们机床寿命短的原因,再者在其他方面的搭配也是不好,导致使用过程中问题多多,真的想要改变现在的局面,基础科学的培养其实已经势在必行,日本和德国机床为什么厉害,原因在于人家在基础科学方面的投入和用心程度,我们现在就是缺少这样的精神,太过心浮气躁整天想着弯道超车,不愿意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事,不改掉一些毛病,我们永远赶不上日德的科技水平,举个例子航空发动机大家应该都知道一些,我们从六十年前开始接触发动机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了,日本在二战以后受到约束,不能研发这些,直到最近几年才被美国允许,等于说日本航空发动机研发空白几十年,但是日本最近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却研发出来一款发动机,推力和美国F22上面的发动机推力一样。同样我们也不能贬低了自己。很多高端装备外国都是对我们中国进行封锁的,所以中国从无到有,从0~1是须要一个过程的,如果用一个确定的时间来衡量,谁也没有标准的答案,毕竟你进步了,别人也在进步只要我们脚踏实地,我们一定会赶超他们,只是时间问题,我们迟早会等到那一天的,加油中国[赞]
路过,随便说上几句。
无法乐观,机床涉机械,材料,刀具,测量,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等多种技术。因为我国在很多学科的基础性产品开发和研究上,长期落后,而机床这类产品有些像汽车,航空发动机一类的产品,需要长期技术积累和沉淀,多学科的技术人员多年努力,研发,摸索的结果,短期突破,可能性很小。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汽车行业和国外的差距,这还是回报比较高的行业,机床属于回报相对低一点的行业,得出结论不难。
又到了一年的收麦的时候,现在都是收割机了,你割过麦打撵过场吗?
我是五、六十岁的人了,以前这种活儿可是没少干过。
一大早,父母亲就带着我们下地割麦,每天割的麦,还得一把一把放好,回家的时候,每个人还得背上一捆或挑上一担子送到打麦场上。
用叉子把麦子翻动晒干,再用石磙子碾。有牲口的套个牲口,没有牲口的就用人拉。拉磙子碾麦子的味道我可尝够了。碾麦子要剩太阳,越是中午太阳越毒辣,这个时候正是碾麦子的大好时机。头上戴个草帽,肩膀上挎条绳子吭哟吭哟地拉着磙子。我和父亲、弟弟三个人拉着一个大石磙。
开始,麦子厚,我们父子三人用力拉,磙子在身后吱呀吱呀地转动着。正中午的太阳像个火球一样挂在天空,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在麦场里别说拉磙子,就是在麦场里站一中午都受不了。汗流下来了,小背心湿透了。妈妈在场上不停地翻动着没碾透的麦子。一会翻动翻动,一会儿往场中间扫扫,好让我们把麦穗碾尽。碾好了,把桔杆用叉子弄走,剩下的拢成堆就需要乘风扬场了。
扬场这活很有学问。爸爸说:手握紧木掀棒儿,托住木掀,顶风用力往前上方抛,劲儿要用到木掀头上,力用大了,抛的麦子太远,近了扔不出去。我照着父亲的话试了几次都试不好。爸爸走到我跟前,手把手地教我。不一会儿我学会了。我和父亲两个扬麦子,妈妈用扫帚没飘走的麦糠。扬完麦子了,我们把麦子装到口袋里,背到平房上去晒,三、五天,麦子干了才能入仓。那个时候山区的农民吃点面粉还真不容易啊!
到了后来,村里发展了打麦机。三家、五家自由结合买了打麦机,不用人拉打场了,解放了生产力,换来了幸福。
现在,很多农村用上了联合收割机。我们这里的地块儿小,不能用这大玩意儿,不过我们这里的人都不种小麦了,一年只种一季玉米。
又到一年的收麦的季节,现在都是收割机了,你割个麦打撵过场吗?我有割个麦的,1996年在我阿姨家帮割麦,割了一星期,完了皮肤没晒黑,全身退了一层皮,打撵没弄过,那时候太小拉不动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