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仿古瓷是文化传承,有人说仿古瓷是***,赝品。你觉得呢?
对仿古瓷是文化传承还是***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应该这样看:真的古代瓷器,本身就是时代的一种体现,反映当时政治,文化,经济以及人文思想和对艺术的充分发挥。明清两代就经常仿制宋朝的五大名窑,而且很是精到。但是这些官仿前朝的瓷器都会署上本朝的名号。民窑也有仿制,但大多较官仿的瓷器粗糙,适宜普罗大众日常生活所需。这里面就体现出了对古代艺术品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这些后仿品可以让后来者从器型,胎釉,画风,及神韵上能一目了然。然而当代仿古艺术品,有的仿制的也是精益求精,但是不暑其名,而是暑古艺术品的年号,与真古艺术品混而出售,以博真品之利益,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欺诈行为。真品真价,仿品仿价,这才是古玩市场的真正含义。仿制古代艺术品其实也是继承的过程,其中不乏优良之作,只要不以此充古就无需指责。个人观点请不吝赐教。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仿古是文化技术艺术等的传承借鉴学习方式,没有古,哪有今?!
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生活用品,特别是瓷器中的杯盏壶碟,无不是借鉴前人们的经验和技术而制作的。仿,是常态,较亲民,容易让大家接受。不仿,是创新,稍有不慎,难以融入生活中。
至于,“有人说仿古瓷是文化传承,有人说仿古瓷是***,赝品。”我认为要从使用中来考虑。器物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人用途观点上的对错。
大家知道,文化传承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因素。没有文化传承,任何器物的生成,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文化传承,任何思想品德的传递,就会断节。没有文化传承,很多仿古瓷器上的铭文,画面,甚至是器形,器态,形成器物的用料,方法,就会跑偏,难以让人理解。
如:下图中的斗彩杯,人物,具像,意境,无不联系着古文化思想:吉祥文化,功利主义,现实主义。并且落款是“大清雍正年制”
实际上,这个仿古瓷杯,不是雍正年代的,只是现代的工匠手工制作的斗彩杯精品而已,铭款,虽然大,只是现代寄托款,吓不倒人的,却不妨碍人们在生活中悠闲的喝茶。
仿古制瓷业也给古玩市场带来了许多问题,扰乱了古玩市场。好好的一件瓷器,又是高锰酸钾浸泡、又是用酸洗,把原来很好的一件瓷器搞的面目全非u。失去了有有有的精神面貌。有的人入行不深,把一老的古瓷器也去做旧,把好端端的古瓷彻底报废!前些年在古玩贩子、古玩市场的地摊上都可以见到。可气可恨!
我认为,仿古瓷行为是不是文化传承,关键要看仿制的初衷是什么。
据史料记载,瓷器仿古之风,早在宋代时就已经盛行,后来发展为有规模的官仿和民仿,出现了高仿,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上一种非常正常又非常不正常的现象。
说它非常正常,是很多仿制初衷是仿古以雅赏,是为了留住以前精品的工艺,是想通过仿制创造出更好的精品,因此,这种仿制与纯粹牟利没有多大关系,是一种真正的文化传承和弘扬行为。很多仿品不仿年款,或者直接写仿制年代,非常的光明磊落。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种仿制,就没有继承与发扬,不会有后来那么多的名窑名品,不会有景德镇的繁荣,也不会有整个中国瓷器的辉煌。
说它非常不正常,是因为一些仿制行为一开始就以牟利为目的,回来愈演愈烈,仿制年款、旧胎新釉等等的手段层出不穷,仿古直接成了作伪。这在瓷器生产行业和古玩市场形成了一股千年暗流,有人说,这种作伪,也在一定程度上磨练了瓷器收藏者的眼光,我不认同这种看法。我认为,从根本上说,这种作伪是对行业道德、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的一种践踏与毁坏,与文化传承没有什么关系。
今天的瓷器业发展,依然需要仿古,但我认为,为正本清源,为鼓励真正的创新发展,为消除不良风气,国家应当制定严格的仿古规则,允许仿古,但仿制品必须有仿制标识,绝对不允许作伪欺骗牟利。只有这样,瓷器这一国粹才会得到真正的发展弘扬。
如果您认为青海老李,说得有理,敬请加个关注,给我一些支持。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