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瞽叟通文馆的创办历程?
北京叟通文馆(也称“瞽叟馆”)是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建立的一个报馆,其创办历程如下:
1. 背景与契机:乾隆年间,中央***对文化教育事业十分重视,提倡文风雅好,鼓励市民接受教育,并兴办文化机构。此背景下,瞽叟通文馆的创办得到了支持。
2. 建立:瞽叟通文馆由北京城内的行商众瞽叟(盲人艺人)共同创建。瞽叟们组成了艺人协会,并提出在北京创办一个学堂,以提供书法、文学、音乐和历史学科的教育。
3. 校舍规模:瞽叟通文馆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落成,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箭厂胡同,原址在今广安门内南街一带。初建时规模较小,后来扩建,并有藏书楼、讲堂、教室和住宿设施。
4. 教育活动与主题:瞽叟通文馆主要教授文学、音乐、书法和国史等学科。学堂对瞽叟们进行艺术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水平,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和教学活动。
历史上有哪些迷案?
看几位答友有提到赵匡胤死后为什么是其弟赵光义即位疑案“金匮之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和大家分享一下“宋初三疑案”:有耳熟能详的“陈桥兵变”兵变是否蓄谋已久?,也有鲜有人知的“斧声烛影”太祖死得蹊跷是否被杀?"金匮之盟"为何不是26岁的儿子即位而是弟弟?。
三个疑案围绕皇权更迭发生,虽称不上腥风血雨,但也充斥着猜忌、阴谋,令人浮想联翩。
陈桥兵变的疑案点黄袍加身是不是临时起意,还是蓄谋已久?在我记忆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士兵将士拥护高呼万岁,太祖迫不得已即位”,未提到是否是先准备好还是蓄谋已久,当时想太祖***仁***义估计是蓄谋已久。那我们从历史记载来来看一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提到陈桥兵变我们来看一下“澶州兵变”的记载:“军士登墙越屋而入,请帝为天子。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或有裂黄旗以被帝体,以代赭袍,山呼震地。”——《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陈桥兵变《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即掖太祖乘马”
由于宋太祖的文韬武略以及治世之功,后人也没有再去深究这个问题,到底记载是否属实。单单从一方面记载说是事先准备,有待从其他方面考证。
《宋史•太祖本纪》“葵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太祖死后第二天其弟赵光义即位,而关于太祖之死有很多传文,而斧声烛影最为绘声绘色。
《续湘山野录》记载着太祖死前夜之事“斧声烛影”:上酷留之,俾泊后苑。苑吏或见宿于木末鸟巢中,止数日不见。帝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上御太清阁四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㪬丑角反。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
轰动1***7年河北村民腾空飞跃***
十天之内飞跃大半个中国,如此离奇的***竟然发生在河北一村民身上,这个人叫黄延秋,是河北省肥乡县北高乡北高村人。
1***7年7月27日这一天,北高村民黄延秋像往常一样晚上睡觉时突然离奇失踪,他的家人和村民们整整找了十天仍然无法找到黄延秋的任何踪迹,引起整个北高村村民们惶惶不安。
正当村民们焦急寻找时,一位村委会干部突然收到来自隔壁辛寨村的一封已经过去9天的加急电报,电报内容为;“辛寨村黄延秋在上海蒙自路遣送站收留,望认领”。
电报发出时间是1***7年7月28日,也就是说黄延秋失踪后的第二天发来的,从失踪到发来电报中间只隔了10多个小时,这让黄延秋的家人和村民们都感到不可思议。
北高村距离上海市1140公里,就算坐火车也得20多个小时,为何黄延秋在不到10小时就到达上海呢?带着疑问的几名村委会代表来到上海领人时,收容所工作人员告诉他们,黄延秋是7月28日早上被该站收留的,当时有两位自称是“交通警”的人将他交到收留所,并说明黄延秋来自河北辛寨村,于是收容所误将电报发给了新寨村。
黄延秋被带回北高村后,向家人回忆说,当晚大概10点多的时候,刚睡着没多久就被城市的喧闹给吵醒,醒来后的他顿时被眼前的这一幕给惊呆了,他竟然身处千里之外的南京市。随后出现两个“交通警”摸样的人,而且这两人长相类似双胞胎,名为高延津和高登民,他们向黄延秋介绍完自己后,便将他带到上海,交给了一家收容所。
2.第二次出现在一千多公里外的一座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