萩烧和志野烧的区别?
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作品可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备前烧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
志野烧和柴烧的区别:志野烧是柴烧工艺,源于我国宋代黑釉瓷器的工艺,日本的工艺师来访中国学工艺后在日本一个叫志野的地方烧制这工艺,取名为志野烧,这是日本最早的白色陶器。
志野日语的意思就是瓦片上红红白白的釉。志野烧的发展在日本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特质在于温润如白玉、凝脂般的釉色,冰裂纹理、自然无华坯体,豪迈的做工形式。
志野的前身是白天目。天目本是日本对我国宋代黑釉瓷器。志野烧完全以长石为原料,厚而温润,釉面上随意地显现红色的“火色”和橘皮状的“棕眼”。
天正末期至文禄、庆长时期,出现了在胎土上用天然氧化铁原料描绘图案再施长石釉(这种形式,我国称作“釉下彩”,日本称作“下绘”)的“绘志野”。
南宋时日本来留学的僧人、工匠不少,最受其钟情的瓷器一是天目,二是浙江龙泉窑青瓷。
日本的“陶祖”加藤四郎自宋归国后,在尾张的濑户开窑制陶,即著名的濑户窑,可以说是日本的陶瓷圣地之一(现在日语的“濑户物”一词,已然是陶瓷器的总称了)。
濑户窑的产品中,自然少不了模仿宋天目式样的器具,后来就被称为“濑户天目”。至应仁-文明大乱,不少濑户陶工逃入美浓避难,从而使美浓诸窑兴起。
尽管今天人们说起瓷器最容易联想到的颜色就是白色,但是白釉在历史上出现得却比较晚(我国商代已发明原始青瓷,而白釉则要到南北朝时代才出现),其制作较青瓷略为复杂。
梁庄志野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智拙朴素,是生命原色的象征。志野的不羁和随性是让志野烧在陶瓷界独树一帜的原因。
中国古代吴越国民和日本大和民族是否有亲缘?
首先来了解一下吴越在哪呢,在浙江一带。
之前网上曾有这样一种说法,日本文化和吴越文化有很深的渊源,不单是某些语言词汇和传统习俗上的相似,而且连考古发掘也都证实了两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日本人是古代江浙吴越人的后代”。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呢?
很显然,这个说法没有错,准确来说的话,古代日本***人中有一部分是吴越的后代。
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当我国正处于战国时期时,而我们的老邻居日本呢,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什么社会呢?据了解他们正过着刀耕火种原始人的生活,处于新石器时代。按照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进程,日本应该从新石器时代逐步向青铜时代缓慢演进。(这里提一下是逐步缓慢演进,因为人类要通过自身提升社会文明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然而诡异的一幕出现了,日本在绳纹文化之后,突然间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弥生时代,在***北部,金属文明和水稻农耕等先进技术大量推广,显然,这违背了人类历史的演进规律,而出现这一现象只有一种可能:一种高度发达的外来文明突然闯入,而这一文明就是来自中国的吴越文明。
为什么这么肯定的说是吴越文明呢,这绝不是无端臆想和猜测,而是得到了真正的考古证实的。据日本考古挖掘证实,***北部的文明与中国江南文明高度吻合,这些外来者就是楚国灭亡越国后,驾船东渡而来的吴越一带的先民。此后,随着秦统一六国和秦末战乱,又有大批移民来到***一带,成为弥生文明的推动者。
而关于这些描述,在史书都有相关的记载。例如《三国志》记载:***有一大国叫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与曹魏结盟,受封“亲魏倭王”,而那些不从属女王的小国,则自称是“泰伯后裔”,与东吴交往频繁。
这个“泰伯”(又称太伯)就是吴国的第一代君主,据《史记》记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而三国时期的《魏略》和此后的《资治通鉴》都明确提到:“句吴亡国之后,吴人支庶四散,一部分跨海东徒,故倭人自云泰伯苗裔”。
(在这张图更表明吴人崇尚太阳)
当然,移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先秦时期一直到秦汉之际,陆续有吴越人乘船去往日本列岛。而梳理整个历史脉络,我们也会清晰的发现,到我国的三国时期时,日本列岛上已经形成了两个鲜明的国度,一个是北部亲魏的邪马台国(本土),另一个则是南部恪守吴越风俗,只与东吴贸易的泰伯后裔建立的国家(外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浙江日本展会时间表安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浙江日本展会时间表安排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