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潘家园会消失吗?
目前首都疏解各种非首都功能,由于国家各种政策的限制,也许真的会消失。但是,个人认为,文玩是一种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即便现在潘家园消失了,会有更多“潘家园”在各地出现!
就目前小代的家乡举例子来说~河北涞水,喜欢文玩核桃的朋友都知道我家乡这个地方盛产文玩核桃,全国文玩核桃最大的产区。在5年以前,文玩核桃可以说是最火爆的时期,家乡大规模的文玩核桃市场也是寥寥无几,没有几个。而最近两年的,虽然文玩核桃的价格滑落。但是这两年县城里确新建设了好几处大规模的文玩核桃交易中心,例如,前几年建的北二环文玩核桃交易市场,刚建好的时候,小编可以说是第一批去这个市场上的人了,记得那时候,市场的负责人还给我们几个数的过来的小商户发冰棍吃,为了感谢我们对他们建的这个市场的支持。而如今,全县的文玩核桃商户核农和全国各地的核商都到这个市场入驻了。刚下树的时候,市场两侧的商户可以排个好几公里。最近这几天,看到县城一个投资几千万的文玩城又开业了,见微知著吧,虽然现在文玩市场不景气,但是这些也都在稳健的发展中。所以,在小代看来,中国这种独特的文玩文化,源远流长,文玩是我们精神的寄托。所以,即便潘家园真的消失了,我们这种文玩的文化都会永远的存在。
这是早晚的事。北京消失的不是这些市场,而是传统的北京市民文化,潘家园这种市场是以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土壤的,从北京的城墙被拆除开始,北京的文化符号已经难以抵御城市发展所造成的倾轧之势,即便残存也像鱼缸里的鱼,环境不存在了,凤毛麟角的残余已经很难营造出那种气氛,存在于这种气氛中的人也不见了,因此属于北京的市井文化也就逐渐消失了,留给人们的只能是记忆。
消失的几率挺大,因为
潘家园位于北京东三环南路潘家园桥西南。分为地摊区、古建房区、古典家具区、收藏区、石雕区、餐饮区等六个经营区。主营古旧物品、珠宝玉石、工艺品、收藏品、装饰品,光年成交额就达到数十亿元。目前,市场拥有4000多家商户,近万人,其中60%的经营者来自北京以外的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涉及汉、回、满、苗、侗、维、蒙、朝鲜等十几个民族。
这么庞大的体系照说不会轻易消失。但是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官园批发市场、万通小商品市场、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都已经被整改搬迁,而潘家园也是一个杂乱差的地方,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整改的地方,毕竟北京在治理,尤其是这种地方。
潘家园其实是一种江湖文化的象征,虽然这里的文化有些杂乱,但不可否认这里透露着神秘,让人痴迷,希望这里的文化消失的慢些,让它有时间变得更好。
我是默默,我来回答,感谢邀请
突然有种兔死狐悲的感觉,因为就在一年多前,北京的另外一个古玩市场“报国寺”也被责令整改,摊位全部取消。很多靠摆地摊生活的商贩,要么转移阵地,要么离开北京。而这次要搬迁的潘家园,则是很多古玩人的精神地标,它的衰落,它的消亡,是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还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我恰巧也在北京生活了三年,因为喜欢收藏,便住在报国寺的附近,多多少少也见证了古玩市场的兴与衰。
古玩市场最鼎盛的时候应该是在90年代和2000年初期,那个时候网络不发达,而人民经过改革开放,填饱了肚子,开始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同样潘家园旧货市场也形成于这个时期。那个时候的潘家园有很多故事,最出名的莫过于故宫专家走眼的事情了。
95、96年时候,俩故宫专家出门闲逛,到了潘家园,看到有北魏陶俑,无论工艺材质风化效果等等,俨然是真家伙,于是跑回故宫,特批国家专项资金50w,拉走了两卡车。半个月后再去逛,发现满地都是北魏陶俑,于是心下大惊,上报文物局,继而报警,这是尼玛是有北魏大墓被盗了吧!上级部门很是重视,火速安排专案组全国彻查,结果在河南某地发现情况,专家们一窝蜂赶到。“盗墓贼”就藏院子里,武警持枪围起来,哪个江洋大盗如此数典忘祖丧尽天良,打丫的!开门冲进去,发现人家正在院子里晒太阳呢,一问,说了,老子没盗墓,这都是我做的,这叫现代工艺品,你认识吗?专家火冒三丈,胡扯,明明是老物件,掌嘴!结果对方哈哈大笑,你去后院看看,全TM是。后院一看,果然,成品半成品,百十来个,还有车床、锉刀、风机等等。
据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吕济民老人回忆,(北魏陶俑)中国历史博物馆买了三次,花了80万元;故宫博物院买了两次,花了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