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法仅是疾涩两法,构字,墨色,布局不属书法?
书法有不同的理解切入点,从速度方面切入,你只要理解急涩两个字,你就通彻了。
切入的点不同,你的说出的观点也就不同了。就想题主说的那样,如果我们从笔法方面理解的话,我们需要就笔法展开书法的话题,如果从章法方面,我们就应该从章法展开论点。
书法在速度方面进行理解的话,我们只需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行笔急,什么时候落笔涩,急涩处理得当,你在速度方面的理解就算圆满了,你的书法也就达到了巅峰了!
不是别的方面可以忽略不计了,是真正理解急涩后,你的书法其他方面自然而然地已经提升到了非常高的层次了!
书法是伟大的民族艺术,也是人类世界文明宝库的财富;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追求;是世界艺术殿堂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先祖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这个论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
01。任何伟大的艺术,都是没有国界的,而且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愈是地域的愈是跨界的,但是无论起源早晚,也无非是"音、色、形"的或独立表达或三者结合的表象。
2。音律、声乐之美是时间的载体,使世界、时间由混顿沉寂变为热闹或是悠扬;自然界的鸟鸣、泉流、惊雷;古老的人类原民追求美、艺术而创造的箜、笙、笛、编钟等乐器无不彰显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 。色彩的元素由黑、白向五彩缤纷的发展,也是世界的本色由黑白走向七彩的发展和进步;是人类审美情趣由单一、简约向多元化、高境界的升华;是文明的飞跃,是艺术的腾飞。
4。书法是造形的艺术、是线条的艺术;技法是基础,心法是上层。
就书法的技法而论,历代书家的论著浩如烟海,其养分滋润着一代代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其中的"疾"和"涩"也就是一个单纯的用笔手段,以造成不同的笔势下的线条形态;"疾则生妍流银飞白,涩则取逆顶纸枯焦。"大草盖取疾,篆隶宜涩矣!疾生龙云气象,涩造厚朴庄重。
任何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的问世,并不是只由简单的一种技法、甚至是几种决定的;譬如书法的字势结体、墨法、章法肯定是必要的,但内含的书法以外的学养是决定高下的标杆;也就是精神的表达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一件书法作品无论在字法、墨法和章法上多么合乎传统和规范,但如果沒有了精神、神彩上的体现,那也就是件沒有灵魂的塑料花;这也就是作品与印制品的区別。
结论:书法艺术是立体的艺术,是人文的艺术;向来以简单的思维论断书法的艺术都是欠缺和不完美的;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辩证唯物的文明发展史观的高度来看待思考,以科学的理性分析,升华、发展民族的瑰宝,使之在世界文明史上发扬光大!
看了提问者的问题后有点感叹,书法艺术从大的方面来说应该是包含着技巧和神***两大部分。不管是疾涩还是结字或者墨法、布局等等都是属于技巧范畴中的内容。
书法有字体和书体之分,简单来说,字体就是我们常说的篆隶楷行草五体字,而书体,则是历代书家具有其个人风格且自成一体的。像历史上的四大楷书大家:欧体、颜体、柳体、赵体等。
字体中的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我们一般将秦代之前的所有文字通称为大篆,而将秦代的官文称为小篆。
之所以讲述了上面的这些,主要是要大家知道书法出现的一些背景。在秦代,书法是一门技术,跟当时的木工、车夫一样的,且在当时是没有书法的称谓。随着书家在书写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书写技巧以及新字体的出现,书家们发现了汉字的形体美,于是从那时开始书家们借此来抒发将个人的情感、性格、思想、志向等。
从此,书法艺术进入了发展的殿堂,随着后来书家不断地创新和一些书法大家的出现,将书法这门艺术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当然,期间自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起起落落,但是,从未曾断绝过,一直延续到如今。
书法一般包含着笔法、笔势和笔意三大要素,其中笔法和笔势是属于技巧的范畴,笔意则是属于书法中的神***范畴。
为什么书法仅是疾涩两法,构字,墨色,布局不属书法?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看上去很专业,但似乎又将问题复杂化了。
恕在下学识浅陋,对上述问题有些一知半解。
疾涩两法是什么意思?快和慢吗?如果是,就无需那么文绉绉了。
构字?墨色?布局?
构字,设计字的结构吗?临法贴即可,而且要多临、意临,不用刻意构字。
行书如何创作?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的回答如下:
行书创作通常有二种方式:
这二种创作方式,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具有广泛的内涵。它们既适用于行书的创作,也适用于任何书体的创作。
一般而言,我们在进行行书或其它书体的创作前,我们应首先将自我的创作意识调动起来。那什么是创作意识呢?简言之,就是“我想写”,主观意识中有创作的冲动。说得直白些,就是兴致所至,想写上几笔。这种创作意识的产生可以来自于各个方面。
比如说,最近感觉临帖水平有了进步,想检验一下这段时间在书法学习上的成果,从而产生创作意识。又比如说,因为心情非常舒畅,又小酌了几杯,想挥毫抒发一下内心的情感,进而产生创作冲动。
还有一种创作冲动,几乎每个学书者都有切身的体会,那就是“笔墨冲动”。所谓“笔墨冲动”就是,当一个书家或学习书法的人,在面对摆放在眼前的“笔、墨、纸、砚”时,都会迅速进入到文房四宝这些书法特定工具所带来的书法意境之中,迅速进入“我想写”的状态,急于体验由“写”而带来的“书写***”,这时创作的意识就会产生。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对书法的创作意识与创作冲动以及创作环境等方面的关系,有过极为精妙的总结。他说: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孙过庭的这番话,似乎也无需作太多的解释,孙过庭把书法创作中书者创作意识的形成,与各种客观因素的关系讲得非常透彻精妙,所谓“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人在神清气爽,意气风发之时是最容易产生创作冲动的。
那有了创作的意识,产生了行书和其它书体创作上的冲动后,下一步应该干什么呢?是马上挥毫泼墨呢?还是先求“意在笔先”呢?
1.行书如何进行创作才能出有质量的作品?
首先得了解行书的特点,并能够应用到书法实践当中。行书有如下几大特点:
A.用笔上多以露锋为主
B.化线为点,化点为线
C.方圆结合,以圆笔为主
D.减省了偏旁部首
E.由缓逸到劲疾,动感增强
F.以敧代正,姿态万千
技法能掌握越多,体会越深,则在创作中更能游刃有余。
一副完整的书法作品应有:
行书作品的创作,这个题目有点大。因为写一幅字,首先是看用途,确定其实用的功能,然后才有创作。比如送人,参展,参评参赛,自己欣赏等等等等,先看用途,而后定内容,定尺寸,定风格,立意境。
根据自己的书法能力,尽量把字写的规范,不能信马由缰地乱写,行书字有自己的特色和规范,历代书家都是有成功的范例,有些规矩不能不守。
初学创作重要的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循规蹈矩。人们对你作品的评价,首先是用传统书法的美学标准来衡量,而不是看你能乱到什么地步。
创作也不能完全照搬,要在遵守规则上变通。如何变,哪些地方能变那些地方不能变,在于你的审美能力和水平。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感谢邀请!
关于书法创作,其实就是一个用已经掌握的技能去表现一个主题。
就题主所发的图片来看,已经具备创作的技能。题主临的是米芾的《苕溪诗贴》和苏东坡的《寒食帖》,虽然这两幅临作属于工临,也临得非常不错,但这两幅临作已经有创作的元素来里面。
- 这两幅临作在章法上没有完全按原贴布局,这就是您在临写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谋划和想法。
- 通过章法的调整,在笔势上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点画,单字,和行之间的呼应也比较好,保持了顺畅的行气,同时也在布白上也中规中矩(在这点上应该可以尝试一下布白的变化)。
- 虽然是工临,您在点画上也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
所以,题主应该已经具备了创作的技能,也有一定的创作意识。如果说要提一点建议的话,也许可以尝试在创作(包括临作)之前,对一幅作品的整体风格进行定位和谋划。
一点建议,希望能给您有一点帮助。